高校开设“恋爱课”引热议 恋爱课到底教什么?

最近,《中国妇女报》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,它提到了一些高校开设的“恋爱课”引发了热议和一些争议。这让我想起了,其实这些课程早在2013年就已经出现,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“婚姻与爱情”课,以及天津大学在2016年推出的“恋爱学理论与实践”。这些课程还在不断试错中前行,全国范围内也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,许多高校对此持观望态度。

高校开设“恋爱课”引热议 恋爱课到底教什么?

回想我自己的求学经历,虽然没有上过专门的“恋爱课”,但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,心理学课程都是必修的。在这些课程中,老师们对于恋爱这一话题的处理各不相同,有的详细讲解,有的则是一笔带过,有时甚至让我们自学。这种模糊的态度,可能正是因为“恋爱课”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它可以包含心理学、法律、社会学甚至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。不同背景的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各自的才华,但对于学生来说,这些课程更像是一场热闹的表演,至于能否帮助他们建立恋爱关系,那就很难说了。

我认为,“恋爱课”的定义不应该这么狭窄。它应该是一种涵盖青年婚恋问题的综合性教育,而不仅仅是传授恋爱技巧。具体来说,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:第一,基础的两性沟通知识和技巧,这关系到礼仪和社交文化,其核心是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情商;第二,婚恋中的心理和法律问题,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关爱对方,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;第三,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婚恋,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,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境界。

目前,国内的“恋爱课”似乎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。很多老师不愿意或不擅长教授第一方面的内容,而第三方面的内容则常被忽略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那些所谓的“泡学”圈子竟然热衷于第一方面的恋爱技巧,而其中不乏一些诱导和欺骗的手段。如果年轻人将这些作为榜样,他们的爱情观可能就会走样。

“恋爱课”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,它的效果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。但同时,它也不能完全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国内高校对于“恋爱课”的探索之路,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相关文章